收藏本站   |  English 
 
   
  企业文化
  Enter Jilinsengong
 
    当前位置:首页 >企业文化 >吉森文苑 >文学作品 >散文作品


四十年沧桑巨变,两代人家国情怀
【2019-01-08】       点击: 5650次        来源:红石林业局        作者:庞玉梅

  从我记事时起,头脑里最先有的概念是“家”,那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七十年代中国北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我的家就在那里。

  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间房,土墙灰瓦,门脸儿简陋。室内的墙壁、棚顶都是用旧报纸糊的。家里最像样的一件家具,是炕梢靠墙摆放的一个炕柜,那是当木匠的姑表哥给做的。

  除此之外,地上靠墙处还并排摆放着两个柜子,据说,这是爸妈结婚时的唯一物件。柜盖上面是一些瓶瓶罐罐的东西和简单的日用品。再就是一个地桌、几个凳子,还有一个吃饭的炕桌。

  童年的记忆中,虽然家境清贫,虽然粗茶淡饭,但在那个吃、穿、用一切靠供给的年代,家家户户都相差无几,相比周围农村户口的人家,我们还算优越的。

  那时,父亲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远,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红星牌自行车。父亲回家一次,单行就要骑车三个多小时。每次回来,都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父亲身体本来就瘦弱,又常年在单位吃食堂大锅饭,到村屯蹲点吃派饭,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因此落下了胃溃疡的病。每次父亲回家,母亲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拿出来,给全家人改善一顿。

  母亲不上班,却整天闲不着,父亲不在家,家里家外所有的事情,都是母亲在操劳。春种秋收、挑水劈柴、喂猪喂鸡、洗衣做饭...

  所谓“挑水”,就是用一根扁担,担在肩上,扁担两头的挂钩各挂上一个水桶,到有水井处去挑水。

  那时,挑水要走一里多的路。井台上,有一个需要用手摇动的辘轳,长长的井绳一圈一圈缠在辘轳上。母亲挑水,从没领我们去过,但我看到过别人摇辘轳打水的过程。我很害怕,感觉稍有不慎,人就会掉进井里。特别是冬天,井台周围都是厚厚的、滑溜溜的冰。

  还好,我所担心的事,从没发生过,但水桶掉进井里,却是时有发生的事。当看到井台周围站着许多人,不用问,准是谁家的水桶又掉进井里了。走进一看,有人正趴在井台上打捞水桶,有人帮忙轮番打捞,也有站在一旁看热闹的。

  当年谁能想到,日后会有“自来水”,只需轻轻拧一下水龙头,纯净清澈的水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这是连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后来,我们家搬到了父亲工作的林场,一家人总算团聚了,不再聚少离多。母亲参加了林场的职工家属队,每天早出晚归。林场也有一口水井,只是井台上没有辘轳,挑水只需用扁担挂上水桶,伸到井里就可以打上一桶水。

  上中学后,渐渐有了“国”的概念,并且,祖国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与家一样让我热爱和依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首《歌唱祖国》,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每次唱起,心中都燃起一种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我们的生活天天向上。

  1981年,考上高中的我,第一次远离家门,到离家一百多公里以外的林业局所在地读高中。当时的学校条件极其简陋,教室就在公路道北的两趟平房里。班级的门窗、桌椅也都是陈旧的,但与我们住的地方相比,这里还算好。

  我们住的是板房,睡的是“通铺”,二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大屋子里,中间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冬天要烧地炕取暖,有时天气变化、气压低,地炕不好烧,经常会冒烟咕咚的。

  我们的宿舍,冬天寒冷,夏天闷热。冬天晚上打的洗脸水,早上就结成了冰,洗脸时要把暖瓶的水倒进去,才能把冰融化再洗脸。晚上躺在被窝里还很暖和,可睡到半夜,露在外面的头和脸,都冻得冰冰凉。

  吃饭的问题也让我们感到无奈,因为是在林业局的职工食堂就餐,人比较多,所以放学就得赶快过去排队,去晚了,饭菜就没了。好在这样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高二那年,我们搬进了新校区,有了新的教学楼、宿舍楼,各方面的条件都开始好转。

  就在我上高一那年,母亲落实政策平反复职了。之前,我从未听说过这事。母亲原是商业系统的一名正式职工,在文革时期“一打三反”运动中,因为说了一些真话实话,被扣上了有消极抵触情绪、对抗运动的帽子,被单位作为典型开除了。

  我还记得母亲平反后,与我哥的一段谈话。哥问母亲“就只是恢复公职吗?有没有提到经济补偿呢?”

  “提到了,说国家现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就是每月补5元钱,国家也给不起呀。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就咱们县,也不少人呢。”

  “一句补不起,就完了?你的遭遇,你的损失,包括精神损失,多少也得补偿一点吧。你不能立马就表态同意,怎么也得争取一下吧。”

  “还争取啥,国家能有这么好的政策,让我十年的等待盼望终于有了结果,这我已经很知足了。而且,国家的政策也够好的了,工龄连续计算,工资按系统内相同工龄人员最高标准定级,不想继续工作的,还可以办理子女接班。

  咱家就你年满18岁了,符合接班条件,但你刚出校门就被招进了国家事业单位,这也是国家的政策好啊。所以,咱得知足,不能再向国家提要求。再说,这十年,我回家了,也没为国家干工作,有什么理由向国家要补偿?”

  母亲的一席话,是和哥说的,在一旁的我,也听得入脑入心。那一刻,我对国和家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明白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每一个家庭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命运,也都与其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我们经历了改革之前“一穷二白”的艰苦岁月,也亲历了从改革之初直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沧桑巨变。曾几何时,从城市到乡村,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有了电视机、洗衣机,后来又有了电脑、手机,代步的自行车也变成了小轿车。

  2009年,70多岁的老父亲病了,我和丈夫、还有两个弟弟,陪父亲去省城医院看病。丈夫是司机,开着自家买的二手车。一路上,父亲心情都特别好,说现在的公路太好了,和30年前的状况没法比了。

  看到沿途公路两旁一望无际的农田,父亲感慨地说“改革开放的政策,先富裕了农民,现在农民的日子好过了。过去是求温饱,现在是奔小康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好啊!”

  一进省城大街,许多地方,都能勾起父亲的回忆。父亲工作的时候经常去省城,那时的交通工具就是公路客车和绿皮火车,那时的省城,从城市建设到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都今非昔比。

  平时不善言语的父亲,竟然像导游一样,向我们讲述着,改革开放30年前后他眼中的城市变化。最后,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国家富强了,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你们都赶上好时代了。改革开放这30年,变化太大了。”

  时光飞逝,一眨眼的功夫,又一个十年就要过去了。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看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沧桑巨变,生活中的变化更是随处可见。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又一次映照在阳台的窗玻璃上,你在微信群里打卡开始健身;走进厨房,一应齐全的现代化厨具,可以让你10分钟之内,搞定一顿简单营养的早餐。

  星期天,当你与家人出去购物,只需带上手机,指尖轻点即可完成微信支付;亲人朋友间,送个红包转个账,一触即发,方便快捷;朋友聚会、同学聚会,拍几张照片,更是轻而易举的事。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感恩这个时代,致敬这个时代!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上一条: 森林卫士——长白山脚下最美巡护员 (点击:5464次)
下一条: 小站岁月 (点击:5800次)
 
你是第96082451位浏览者
   集团网站群  |  其他链接  |  网站统计  |  常见问题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2014 jlsgj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Tel:0431-88916565/8848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