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故事,当我们都把人生故事置身于大的时代背景,它就是这个时代的发展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为之奋斗的征程中,张伟杰的人生出现了拐点,他的故事出现了悬念…… 吉林省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吉林森工集团走在了前沿。出资500万元,成立了吉林森工平岗绿洲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负责推进集团定点帮扶的贫困村脱贫工作。吉林森工集团红石林业局副局长张伟杰受命来到了帮扶包保单位——和龙市头道镇龙坪村担任“第一书记”。
与林为伴三十多年,年逾五十,又背上了行囊,逐梦远行,和农民兄弟一起向黑土地进军,张伟杰的心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亢奋和激动。 从3月3日进驻龙坪村到现在,半年过去了,对张伟杰来说,可谓一路风雨一路歌。 大篷车满载苦和乐 龙坪村位于和龙市东北部,距和龙市35公里,距延吉市40公里。508公顷耕地是村里的全部家当。突出特点是全村1420人中朝鲜族人口1240人,占总人口的87%。530户村民,贫困的151户,贫困户籍人口342人。 面对古朴落后的村落;面对着说话需要翻译的留守老人;面对墙壁裂到可以伸进半只手的泥草房,张伟杰深深认识到“第一书记”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了扛起这份责任,他坚定一个信念:“走进朝鲜族村,就要心连心,只要心连心,黄土变黄金。” 带着这份执念,张伟杰和他的工作组上路了。 刚到龙坪村时,一没办公场所,二没住的地方,他和他的伙伴王博过起了“吉普赛人”一样的生活。集团为他们提供的一辆车,成了他们开展工作的大篷车。“第一书记”和王博还要当兼职司机,拉着他们的行李家当,走到哪儿,就工作在哪儿,天黑了就临近找个小旅店住下。 就这样,他们在一路颠簸中进村入户,走访调研,摸清底数后,确定了开发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制定了通过公司化运作,带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项目增收,扶持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以资金和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得收入。帮助龙坪村引进项目、引进企业,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租赁、加盟等方式对龙坪村进行开发,盘活龙坪村的优势资源,增加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龙坪村持续脱贫致富的目标。 思路有了,战略定了,张伟杰的“大篷车”马力更足了。为了改变龙坪村资源匮乏,产业荒芜,贫困落后的面貌,他决定利用国家光伏发电无条件入网和20年不变每度电补贴0.42元的政策,发挥光伏发电设备可用20—25年,收益期长,适用性广等优势,利用贫困户的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就在张伟杰筹划着为贫困户垫付发电设备款时,他得知延边州政府决定分期分批搞易地扶贫搬迁,对易地搬迁的贫困户由政府投资建房,免费安装光伏发电设施,便开着“大篷车”到镇委、镇政府和和龙市有关部门,积极进行沟通与协调。在和龙市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龙坪村被确定为延边州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村。2016年6月28日,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张伟杰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秋季,龙坪村的84户贫困户可陆续搬进新居,使用光伏发电设备,脱贫致富的好日子不远了。 说起贫困户的新居建设,张伟杰还为我们讲起了红小豆的故事…… 红小豆丰盈助学梦 龙坪村被确定为延边州政府易地扶贫搬迁首批建设村,解决了资金问题,离农民脱贫致富,安居乐业的梦更近了,张伟杰和村民们在喜悦中满怀期冀。新建房屋选址、规划等工作相继展开。 为了加快新居建设进程,公司拿出四万多元征用了14户村民的4.8公顷耕地,就在准备设计施工的时候,有关部门告知基本农田不能改变用途,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使用该地。 张伟杰深知,土地红线不能逾越,国家法律必须遵从。他们重新规划布局,短短2天的时间,就确定了新房址。 新房建设紧锣密鼓,有序进行,总算了却了一桩心事。可望着那征用的4公顷多农田地荒着,张伟杰打心眼儿里感到可惜。自己是“第一书记”,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却把地荒了,怎么办?他和工作组的王博、王振华同志研究,怎么也要把这块地种上,降低损失。种什么,却费了思量。有的说种荞麦,有的说种甜玉米,有的说种白菜、萝卜。 那时已经是六月下旬,农时不等人,想拿这块地历练自己和队伍的张伟杰又开上“大篷车”出发了。拜访延边州农科院的专家,联系延吉市金刚山辣白菜公司,请教龙井市甜玉米种植大户,咨询农业种子经销商。经过多方走访,最后决定种红小豆。专家介绍说:红小豆的成熟周期为90天,如果“七一”前后播种,国庆节时若无霜冻,便可丰收。 芒种后播种,在龙坪村还是第一次。“七一”党的生日,张伟杰和他带领的工作组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由于六月中下旬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雨,垄上泥块又多又大又硬,机器播种后,很多种子上面一点土壤都没有。为了埋上这些裸露在外的种子,他们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收工,手脚并用,摸爬滚打。在城市里长大从来没干过农活的王博和王振华,一个脚被磨出了血泡,一个后背被晒爆了皮,但他们毫无退缩。经过四天的奋战,终于在4.8公顷的土地上播下了280斤红小豆种子。 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新村建设稳步推进,红小豆出的齐齐整整,长势喜人。 张伟杰说,这里下霜早,他们已经做好了防霜准备,如果有霜,他们就会像电视剧《闯关东》那样,点火除霜,力保收成。 张伟杰还说,如果按亩产3000斤算,这片红小豆可望收获14400斤。现在红小豆市场价3.5元钱一斤,收入可达5万多元。他们准备用这笔钱建立红豆助学基金,专门资助龙坪村的贫困学生,帮助那些渴望上学的贫困学生完成求学梦。 现在,张伟杰一有时间就到新房建设工地转转,到绿油油的红小豆地看看。在他心中,这就是村民的脱贫梦想,也承载着贫困学生走向未来的希望。 连心桥铺就丰收路 和张伟杰一同来到这里开展帮扶工作的王博是个白白净净的城里孩子,到龙坪村不到半年,就变成了一个黑黝黝的精壮汉子,又能种地,又会插秧。 王博说,他们刚来时可难了,到村民家走访,村民都不搭理。现在,乡亲们都会热情地邀请他们到家里去做客,有的还备好饭菜。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张伟杰的话说,就是林农连心,其利断金。 龙坪村现有的508公顷耕地中,有水田地208公顷。今年春播时,53岁的韩明子下地插秧,跌倒了就再也没有起来。丈夫朴哲悲痛欲绝,却又无力回天。张伟杰和村两委干部及热心群众20多人,来到了朴哲家的水田地,一个上午就帮助朴哲解决了一年的收成问题,感动得朴哲说不出话来。 张伟杰在帮助朴哲插秧时发现,龙坪村水田灌溉有三道水渠,而桥却很少,稻田地即使在对面也要绕来绕去,费尽周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张伟杰就到林业企业求援,运回了60根落叶松杆,在重点地段架起了30个4米长的小木桥,极大地方便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连心桥。 村民金大爷说:在这个村生活大半辈子了,年轻时还能跨沟跳渠的,年岁大了,上地绕渠得多走十五、六分钟,这回可好了,几秒钟的功夫就到渠的对面了。 看着乡亲们的乐呵劲,张伟杰的心里甜滋滋的。他知道,前行的道路总是崎岖坎坷,正是这些波折,让他的人生有了更多温暖的亮色。 林农情谱写致富歌 张伟杰认为:扶贫攻坚,既要抓当前,更要谋长远。在他看来,光伏发电解决的是脱贫问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土地集中经营,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才是致富的关键。 “第一书记”的到来,让龙坪村有了很多第一次。 村两委班子成员第一次走出小山村,到图们、珲春、吉林等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先进村进行学习考察;第一次参加中国吉林农机博览会,看到了那么多先进的农机设备;第一次把延边州农科院专家请到田间地头,传授科学种田知识,指导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和本村只有100公里之隔的图们市水口村集中经营150垧耕地,村有存款360万元,生产的有机大米一斤能卖15元时,非常震惊,脑洞大开。 张伟杰说,他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开阔村干部的视野,引进新的发展理念,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共同发展现代农业。 龙坪村地处平岗平原地区,其水稻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具有极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现在,吉林森工平岗绿洲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和村里达成了共识,将利用水田搞土地集中经营,将来还可联合上游的龙门村和对面的延安村共同生产无公害绿色大米和无化肥、无有害农药的有机大米,凭借平岗平原大米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秀的品质和吉林森工企业的影响及销售平台,创出品牌,创出效益,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踏春而来,转眼就到了收获的季节。 张伟杰说,农博会就要开了,他要带村干部们再开开眼界,更重要的是针对平岗平原水稻种植面积大、收割任务重的实际,公司和龙坪村打算购置几台水稻收割机,成立水稻收割队,对内可帮助贫困户收割水稻,对外可提供农机有偿服务,增加公司和村集体收入,上农博会看看有什么先进的水稻收割机。 秋收后,他们还要请延边州农科院对龙坪村的水田和旱田地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和分析,为明年春耕,为未来发展现代农业奠定基础。 后记:人们常说林农不分家,可张伟杰说:当他真正触摸到黑土地,真正和朝鲜族村的农民一起创业发展的时候才知道,自己要学、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