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词典——社会监督、党群关系
  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指社会群众团体和组织以及舆论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国家法纪的监督。包括各级政协、民主党派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的民主监督,以及网络、报刊、电视、电台的舆论监督。这种监督是一种最广泛的监督形式。它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原则,采用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检举的形式,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和不良作风进行批评监督。社会监督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即社会监督不具有强制力,监督容易失之随意,尤其是难以使监督及时进入具体的执法过程,监督的效力缺乏刚性的制度保障,监督的效果滞后等。对于社会监督中提出的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检举,受理机关必须及时调查研究,依法做出认真处理。 



  党群关系

  即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指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执政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取得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是党执政的最根本基础和最重要的执政资源,也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群众必须要有党的领导。没有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就是自发的,就不能取得胜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人民群众建设民主、文明、富裕的生活就不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党又必须联系人民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党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维系党群关系的基本纽带。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是共产党人言论行动的最高标准,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第一要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新情况新挑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党群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巩固执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提高执政能力。
版权所有:中国吉林森工集团
吉ICP备11005877号  @2014 jlsgjt.com